连看几遍热播电影《第二十条》,心中感触颇多。导演蒙太奇的拍摄方式、立体丰富的表现层次、治愈讽刺的交相辉映都超出了我的想象,有笑有泪有感动,的确是一部既有高度又很接地气的普法宣传片子。影片中三个案例涉及到的放高利贷、强奸妇女、故意伤害、公共场合性骚扰、中学校园霸凌都是当下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高频元素,更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。事实上,电影《第二十条》所传递的不仅是法治精神,更是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。作为一名司法人员,我想从影片中的张贵生案,谈谈不公正司法裁判对案件当事人的人生影响。
恕我直言,影片中的张贵生故意伤害案从正当防卫的立场出发,判决无罪或者免于刑事处罚都是比较符合情理的,但因当时执法人员思想的保守、机械的理解法条,致使张贵生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。张贵生丢了工作不说,其所受到的冤屈和不满,想必大家隔着屏幕都能够感同身受。张贵生不停地四处上访,为了让其停访息诉,检察官韩明动用私人关系为张贵生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,张贵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签订了停访息诉保证书,但张贵生的女儿丫丫坚持让其上访。
不甘心的张贵生抱着再试一次的心理骑着摩托车踏上了上访的道路,结果出了车祸被撞身亡。令人最为痛心的是,在医院的走廊里,丫丫抱着张贵生带血的头盔痛哭流涕,后悔让她爸去上访,并把为她爸代写的一沓申诉书撕的粉碎,同时还在质问检察官韩明:“这是你让他签订的保证书吗?”“我爸有罪吗?对他的判决公平吗?”。此刻此情此景,这样的灵魂拷问,身为司法人员的我真的是被直击到心灵深处,内心的撕裂久久不能平息。
影片中的丫丫是名还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学生,她不了解社会的复杂与险恶,也没有受到过专业法律知识的熏陶,但她对案件事实的本质却比检察官韩明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,她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与坚持、对法治的渴望,令人欣慰与感动;但在现实面前她的疑惑和动摇,让人痛心疾首,失望的是法律的权威在她的期待中变得模糊不清。诚如电影中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经典台词:“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,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”,丫丫就像清澈的河流水源,她是普普通通老百姓中的代表,她对法律的权威、对公平正义有着最朴素的情感期待,但是不公正的判决伤害的是老百姓的情感、是司法机关的公信力。“我们,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她手里?什么是法律?什么是天理?什么是国法?什么是人情?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,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!法,不能向不法让步。”这不仅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,更应该是身为司法人员的我们在办案中值得思考、践行的时代之问。公平正义,之所以不断地被人们呼唤,是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。
在以往司法实践中,笔者就深刻地体会到,不同的司法人员,社会阅历不同,专业素养不同,办案理念也不同,这些都会反映在案件的处理结果上。例如,同一个案件,在某地被提起公诉,改变管辖后,另一检察院的检察官做出不起诉的决定。同一个案件,一审认定有罪,而二审阅卷后直接作出发回重申或者改判的决定。诚然,不同的办案人员,对案件的认识有分歧是正常的。但分歧之外,更需要我们拥有责任心和正义感,这样才能做出合乎天理、国法、人情的裁判。
为此,当前公平正义的实现仍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第一,法不能向不法让步,正义不能向罪恶屈服。在法治社会中,只有人人遵法守法,爱法护法,才能让弱小有安全,让善良放光芒,让生命有保障,让正义有回声。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、促进社会和谐的武器,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坚守的底线。第二,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,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。选择善良,弘扬正义,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,不要嘲笑为公平正义挺身而出的人,他们争取到的光亮有一天也许会照在我们自己的身上。他们选择了善良与牺牲,见义勇为,维护了社会公平与正义,灵魂有光,人生无憾;如果人人只求自保,选择退缩,或者抱着“看客”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,不幸迟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。第三,立足本职岗位,认真对待经办的每一起案件。在依法打击犯罪中守护人民的合法权益,干在实处,始终为民司法,认真践行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这一伟大使命。因为我们司法人员办的不仅仅是案子,更是别人的人生。